新疆青年网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国内 >

“我觉得还好啊”:记新疆兵团交通建设者张玉超

时间:2025-04-16 12:05来源:未知 作者:大静静 点击:
  

       初见张玉超时,暮色正为苍泰高速9标项目部镀上一层灰蓝。这位1992年出生的陕西汉子刚从戬洲大桥工地归来,黑色运动鞋沾满新翻的黄土,裤脚还沾着细碎的混凝土渣。古铜色的皮肤配上憨厚的微笑,带着几分腼腆——这是2025年春末,我对这位桥梁工程师的第一印象。此时距离项目部不远处的墩柱钢筋施工平台正发出沉闷的轰鸣。

  初见:泥土与汗水浸透的朴实底色

  作为兵团交建公司苍泰高速9标项目部的技术员,张玉超的日常是与混凝土、钢筋、黄土打交道。从钢筋加工场的建设,到戬州大桥施工现场管理,再到路基施工的统筹,他始终保持着“钉钉子”的精神。当被问及工作的艰辛,他总是轻描淡写:“我觉得还好啊。”在他看来,加班到深夜、雨中巡查工地都是家常便饭。同事回忆,首桩施工期间,他连续12小时守在现场,盯着每一道工序,直到混凝土浇筑完成才下班。

  领导和同事口中的张玉超,是个“值得托付”的人。项目部将关键性工程戬州大桥交给他时,他二话不说扛起责任。白天,他穿梭在工地上,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;夜晚,他伏案编写施工方案,图纸上的标注密密麻麻。他身上的实时监控设备,成了领导眼中的“安心符”——打开画面,总能看到他在现场忙碌的身影。“小张这人,话不多但做事稳当,把任务交给他,心里踏实。”苍泰高速9标项目经理曾这样评价他。

  攻坚:在岩层与钻机的对抗中寻生机

  苍泰高速公路的建设,堪称在“山水之间绣花”。桩基施工时按照常规工艺,钻机正常冲击十几米深的桩孔,通常一周到十天就能完成,但这里的地质复杂,岩石硬度极高,锤头刚接触岩层就被严重磨损,往往打不了多久就不得不吊上来维修锤头。“每天光维修锤头就得耗费几个小时,不仅进度上不去,成本也蹭蹭往上涨,施工现场横穿村庄,为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,不得不改变施工工艺,由冲击钻改为人工挖孔,严重影响工期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困境,张玉超的眉头不自觉地皱起。

  面对这个“硬骨头”,张玉超没有退缩。项目部对部分桩基工艺调整为“人工挖孔”工艺。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投入更多人力,且施工风险大幅增加——垂直深孔作业中,吊运废渣、气体检测、安全防护每一环都容不得半点马虎。那段时间,每天上班就戴着安全帽到井孔旁,盯着工人系好安全带、检查起重设备和通风设备是否正常,每隔两小时就亲自查看气体检测数据。“岩层硬,咱们的办法就得更‘软’,得顺着它的性子来。”他一边指挥工人调整护壁支撑,一边耐心讲解操作要点。

  在他的认真负责下,人工挖孔的每一道工序都被严格规范:安全帽、安全带必须规范佩戴,通风设备定时通风,气体检测结果实时记录。整整一个月,他像一根绷紧的弦,始终守在施工现场。当第一根人工挖孔桩安全顺利成孔时,工人们发现,这个平时总说“我觉得还好啊”的年轻人,眼底布满了血丝,脸上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。

  守护:把工地当成“家”的暖心掌柜

  在苍泰高速的工地上,工友们总爱喊张玉超“老张”或“小张”——前者带着对他技术的信赖,后者则藏着几分如家人般的亲昵。这种独特的称呼,源于他对工人事无巨细的关怀。夏日酷暑时,他每天会检查各个作业点藿香正气水和人丹使用情况,自己兜里都常备着解暑药品。他说:“工人们离家在外,自己多操一点心,多唠叨一句,对他们安全就多一份保障。”。

  他的“暖心”背后,是对安全的极致重视。在施工现场,他永远戴着那台实时监控设备,领导在后台点开画面,总能看到他在电箱旁蹲下身检查,或是人工挖孔桩施工现场检查的画面。有一次,一位工人不正确佩戴安全带,他足足花了十几分钟,用真实案例给对方讲安全带的重要性,末了还亲手帮对方调整。他经常对工人说“不是给我戴的,是给你自己戴的,是给你家庭戴的。”

  在张玉超看来,这些“小事”都是职责所在。他很少提及自己的付出,却把每个细节都刻进了行动里。“工程人嘛,做好眼前的事最重要。”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时,他的回答简单而坚定。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,让这个普通的工程人在钢筋丛林中,筑起了一道温暖而坚实的防线。

  暮色降临,苍泰高速的工地上依旧灯火通明。张玉超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施工现场,监控设备的红光在夜色中闪烁,如同他对工作始终如一的热忱。这个皮肤黝黑、言辞朴实的年轻人,用行动诠释着新一代工程人的担当——在群山与岩层间,在汗水与坚持中,他不仅是桥梁的建造者,更是梦想与责任的守护者。

(0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