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基于暑期在新疆叶城、喀什、吐鲁番三地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深度调研,结合服务补救理论提出“情感联结+机制优化”的系列建议,有效提升志愿者扎根边疆的意愿。根据问卷反馈,志愿者服务满意度和留任意愿增强,形成“问题精准聚焦—服务动态优化—扎根信心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
调研发现:服务缺口与心理落差成离任主因
团队通过访谈、岗位互换及场景模拟发现,志愿者流失多集中在服务半年至一年的“心理适应关键期”。部分志愿者因“基层事务琐碎与理想落差”“异地文化融入困难”“职业发展路径模糊”等问题萌生退意。团队基于服务补救理论,从“心理支持”“能力提升”“价值认同”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:
一、建立“服务承诺兑现”机制:
1.优化资源保障:为志愿者入职前提供边疆民俗、基层工作场景的沉浸式线上培训,降低“现实冲击”;
2.动态响应需求:设立“边疆导师团”,由留任3年以上的优秀志愿者担任“成长伙伴”,实时解答工作困惑;
3.完善退出关怀:对离岗志愿者建立跟踪档案,定期推送边疆发展动态,为未来返岗预留通道。
二、打造“情感补偿”支持网络
1.心理服务下沉:联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与当地医院,开通“跨时区心理热线”,缓解工作压力;
2.文化归属营造:组织志愿者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,开展“学一句维吾尔语”“做一餐抓饭”等互动;
3.荣誉体系升级:在服务满1年、2年等节点颁发定制纪念章,并通过媒体宣传典型事迹。
构建“成长增值”发展体系;
4.技能认证赋能:为参与乡村产业帮扶、双语教学的志愿者颁发专项能力证书,衔接地方人才引进政策;
5.跨区域轮岗试点:开放喀什—吐鲁番等地的短期交流岗位,拓宽职业视野;
6.服务成果可视化:建立“志愿者贡献档案库”,定期向家乡院校、亲属寄送工作成果简报。
社会反响:多方联动共筑“留人暖心工程”
负责人表示:“团队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基层地气,我们正将‘心理热线’‘成长档案’等模块融入志愿者管理体系。”
曾参与调研的志愿者感慨:“这些建议让我们感受到被重视,原来我们的困难真的有人在关注和解决。”
团队未来将持续跟踪建议实施效果,为西部人才建设注入青春智慧。
(供稿:张琪、丁延蒙、刘妍)
(0